中国应走出抗日战争的“次生灾害”

2017-04-25 13:05:49 来源:涿鹿资讯

图为2012年杭州反日游行(来源于网络)

据新闻报道,7月7日,中国国家领导人率首都各界代表纪念“七七事变”77周年纪念活动,引起周边国家高度关注。之所以影响大,盖因有两个不寻常,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讲话,规格之高不同寻常,77周年并非整数,时间选择有违惯例。两个不寻常,当意有所指。

中方纪念“七七事变”的背景,直接原因也有两个:一为今年中国确定12月31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、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,高调纪念顺理成章;二为7月1日,日本内阁决议案宣布解禁集体自卫权,通俗一点说就是日本可以海外打仗了,日本二战后奉行的和平宪法实质上失效,此举对中国是一个巨大威胁,也严重挑战了二战以来的东亚政治格局。

日本国家战略的大幅转向,以及中国的反制措施,使东亚局势进一步紧张,未来长期的对抗性竞争不可避免。二战已经结束77年,中日两国却恩怨未解,且近年来越发恶化,日本对战争缺乏反思和中国迅速崛起是根本原因。当年田中角荣访华开始的中日友好局面,如今已踪影难觅,令人遗憾且惋惜。

国家间的对抗,必然对国内社会产生影响,笔者所关心的,中日角逐会怎样影响到我们的生活?回望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历史,笔者痛心地感到,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那场侵华战争,其产生的严重后果,绝非曾使中国山河破碎、两千万国民牺牲那么简单,它所产生的“次生灾害”,绵延几十年直至今天,一直在影响着中国。

历史学家余英时曾说,他之所以恨日本的军国主义者,因为“日本侵略,民族存亡之秋,需要依靠强有力的政党凝聚力量,一致对外,所以国民党在抗战时期的口号是‘一个主义,一个政党,一个领袖’。于是培养出一个党国体制,这是中国的悲剧,所以我始终不肯原谅日本军国主义者。”余英时认为的“次生灾害”,是日本侵华战争切断了中国民主宪政之路,并直接导致内战,改变了中国的百年走向,使中国失去转型良机。笔者认为,从更具体的层面,日本侵华战争带来的“次生灾害”有以下几个方面。

受害者情结难除。百年以来,社会形态滞后的中国遭到欧美列强欺侮,但对中国伤害最深的,是我们的邻居日本,一个岛国开启战争,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,同时给国人造成了难以治愈的内心创伤。战后很多年,中国看待周边,仍有虎狼环伺的危机感,左右着中国的诸多政治路线选择,并导致国人心理徘徊于自卑与自大,难以真正平复。这种情结也反映在影视作品中,中国反映抗日战争的影视作品,要么血泪控诉日军的滔天罪恶,要么沉迷于“儿童戏耍皇军”、“民兵手撕鬼子”的精神胜利。对于日本国内的一举一动,我们的反应比较敏感、猜疑,这也是中日之间诸多摩擦的起因。

民族主义情绪难平。近年以来,随着民间社会的发展,民众权利意识觉醒,开始重新审视被遮蔽的历史遗留问题,并以曝光日本罪行、推动民间索赔、保卫钓鱼岛、反对参拜靖国神社的方式表达诉求,而日方反思战争不彻底,对历史责任的含糊其辞,也促使中国的民族主义发酵,并以上街游行、打砸日系车等极端形式表现出来。双方民间社会的对抗,客观上推升了国家对抗的烈度,并被政治人物以为“民心可用”,官方民间互动,使国家向民族主义倾斜,以达到政治人物增强族群凝聚力、提升个人威望等政治目的。但民族主义是一柄双刃剑,它让民众对外界始终带有恨意,也成为内部诸多社会问题的“酵母”,比如以是否反日、爱国为标准,造成了内部族群的撕裂。

另外,抗日战争还带来一个后果,即历史本来面目的缺失。那场战争带来的内战,以及之后的国家命运转折,使抗日历史研究困难重重。究竟多少人参与了抗战?打了多少场重要战役?哪些人是中华民族的抗日英雄?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有哪些人?利益相关方各有一本账,最后成了一本糊涂账,也拿不出一部公认权威的抗日战争史。

真实历史的缺席,也让中国失去了塑造国家英雄的机会。走在英国伦敦的大街和公园,随处可见二战将领和士兵的雕像,下面摆着花环,随时有人祭奠瞻仰。不分族群与党派,为反法西斯战争牺牲的将军士兵都能得到民众的敬仰,这极大地增加了民众的国家认同。而这些超越党派与政争的国家纪念,我们做的远远不够,愧对先人。

一场77年前的战争,到今天仍然阴魂不散,纠缠束缚着我们,磨损着民族的历史,左右着民间的情绪,甚至影响着国家的政治,使中国“身体”在崛起,灵魂仍然无法摆脱痛苦,难以用平和、自在的目光与外界交流,展现博大、坦荡的大国气度,这是那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持久的“次生灾害”。

在中国经济超过日本,成为世界影响力大国的复兴之路上,我们须消弭仇恨、梳理历史,迈过“次生灾害”这道坎,以开放的心胸拥抱外部世界,方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崛起,实现令人敬重的中国梦想。


相关新闻
    涿鹿自媒体平台 涿鹿资讯 版权所有
    Copyright@2016~2024 All Rights Reserved
    京ICP备17004217号
  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